士兵,如果这样操作,那他这个户部尚书非得一夜白头不可,根本养不起嘛!
所以他的处理办法十分简单:照抄京营制度。换句话说,全国兵力在去掉“三军”之后,剩余的“丙种军”要全面转成“生产建设兵团”。唯一的区别只有一点:丙种军要承担“危急时刻充实乙种军兵力”的预备役任务。
这么做实际上是一边给甜头,一边提高要求。在高务实参政之前,大明的普通军户其实早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主要作战兵力基本都是各大将门的家丁军配合尚有一定战斗力的边军形成,内地的卫所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稀烂。要不是这样,几十个倭寇就敢杀到南京城下这种事怎么可能发生?
而现在,高务实要求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刻充实乙种军,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年多多少少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最起码简单的军令要能听懂,简单的列阵、瞄准、开枪要有个架势,至于体能问题高务实反倒不担心,一群平时负责“建设”任务的人,体能怎么着也应该是能凑合的。
这是提高要求,那么什么是给甜头呢?勋贵们都在京城,控制京营生产建设兵团并不难,但各地卫所都转成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他们可是控制不过来的。
不过这其实不是问题,地方官还要给京官上“炭敬”、“冰敬”呢,你地方上的生产建设兵团能不给执掌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们上贡?所以,只要高务实确定五军都督府有领导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的权力,以上这些实际上就都解决了。
当然,高务实也不能指望勋贵们和地方卫所指挥使们的节操,因此该派设的财务监管人员必不可少,否则让这些人自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那肯定和没改革一模一样。
勋贵们固然是高务实多年的“忠实盟友”,但对于自己的利益依旧看重,对于高务实提出的监管问题,他们着实了解了一番,然后一个个面露难色。原因很简单,高务实对监管这一块看得确实有点紧。
按照高务实的说法,监管也并非一家执行,而是直接给干到“三司会审”——兵部、户部各派卫所级常驻吏员监督,每年还会不定地、不定期的派专员抽检,而朝廷过去就有的巡按御史监督制度也要照旧执行。
忽悠监督这种事,最好的情况就是监督权集中,因为监督权越是集中,收买或者串通的成本就越低。相反,如果监督权很分散,而且具体执行人不停变化,那就很难办了。你不可能把所有环节通通收买过来,甚至连可能临时派来的人都收买,因为那种成本谁也承受不了,你还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