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之人都十分害怕。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把王闳赶出去,以后不得再侍宴。
当初那些人拿高务实比作董贤,后来引起朱翊钧震怒的主因就出在这里。朱翊钧自问与高务实的既是君臣,又是知交,把两人的合作看做自古以来明君贤臣的典范,怎么能容忍有人将其看做哀帝与董贤?
朱翊钧从东厂和锦衣卫处得知消息的时候真是肺都要气炸了。那董贤除了长得好看,整日就是侍候哀帝,这哪是什么国之贤臣,不过是后宫那些阉宦一般,怎配与朕当做国之栋梁的务实相提并论?
再说汉哀帝,那是个什么狗屁皇帝,居然拿他与朕作比?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朱翊钧在这件事上的愤怒,并不仅仅是出于汉哀帝有宠信董贤、搞出“断袖之癖”这个成语由来等问题。作为皇帝,他更敏感的部分还是哀帝的政治作为正好与当时的他有类似之处。
什么类似之处?有两点:第一点是都很年轻;第二点是喜欢改革。
先说年轻。汉哀帝驾崩时年仅二十五岁,在位仅仅六年,虽然他登基的时候已经是成年国君,但在位期间大致与当时已经亲政的朱翊钧年岁相彷。
再说喜欢改革。在政治上,汉哀帝即位后,于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接受大司空朱博的奏请,取消成帝绥和年间的官制改革,恢复丞相、御史大夫的二府体制。同时亦取消州牧,恢复刺史。
不过,到了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五月,汉哀帝又恢复三公体制,但将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将丞相改称“大司徒”,并提升大司马的地位,使其为三公之首。这三公新改之后,分别由董贤、孔光、彭宣出任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哀帝还想改革司直、司隶,并增设司寇一职,但事情还没确定就驾崩了。
在汉哀帝的在位时期,宫室、苑囿、府库的收藏已经很多,百姓的资财富有虽比不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人口达到鼎盛,是有汉以来最多的,于是哀帝也想改革经济。
哀帝继位初期,以左将军师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辅左朝政。师丹一上任就向汉哀帝提出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
经过群臣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制定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没收入官。
这本来已经可以说是做出过一定妥协的改革,但依旧遭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