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为了鼓励百姓、佃户,承诺了固定价格包销蔬菜、供给粮食。然后今年伊洛盆地周边萝卜、菘菜、韭菜这些蔬菜统统大丰收了。
按照市场规律丰年本该“菜贱伤农”,但甄家提前承诺了固定价收购,如果不压价的话,雒阳市民移民增加速度又不如预期,吃不完那么多新鲜蔬菜——说白了,就跟炒蔬菜期货,然后遇到丰收年一个道理。
这事儿,本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公示“情势变更”,丰年要压低收购价,或者不承诺全部收购了。就好比后世合同法都规定、情势变更可以重新协商变更合同条款。何况甲方势力雄厚,谁敢说个不字。
但农民不懂法,你跟他说丰年就不收购,对甄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会有损伤,这个初生没几年的行业也会蒙上阴影。
将来说不定百姓和佃农就不听你的,重新回去自种口粮,不敢再把全部土地拿来种蔬菜了。
何况现在甄宓已经是李素的妾,她的名声不仅是自己的,还得提防连累夫家。
所以第二个办法,就是乖乖认栽,依约收购,多收购的蔬菜卖不掉,赔本罢了。相比之下,李素当然让人按照第二个办法处理,反正卖菜的生意每年都有几个亿净利润好赚,也不差今年偶尔赔几亿。
再说,多收购的蔬菜也未必就全赔了。
这个时代的人做腌菜的规模还不大,没有形成生意,都是普通百姓自己晒菜干、或者加点珍贵的盐干腌,而很少有酸菜、泡菜,更没有罐头。
汉末的陶土容器气密性也不好,没法腌酸菜咸菜,加烧了黄釉的原始瓷缸/瓮可能气密性好一点,学后世四川人那样瓮口扣个碗、瓮沿封上水隔绝空气,估计能腌腌泡菜。
实在不行,李素略加点拨,让甄家管相关生意的管事自己去组织研发腌泡菜呗,最多没得赚,但总不至于连收购剩余蔬菜的本钱都赔完。
历史上番茄酱的发明,不也是类似的事件逼出来的么。19世纪末的时候,某一年亨氏公司创始人的故乡宾州番茄大丰收,菜贱伤农,亨氏老板为了救乡亲们,就发明了番茄酱处理卖不完的番茄。
甄宓遇到这点小麻烦,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以李素的见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么会担心这些小问题。
甄宓听了夫君如此让人处理后,心倒是放下了些,她也不是亏不起这点钱,只是她心思重,容易脑补过度。
她忧虑地说:“夫君已经位极人臣,还让家人对百姓如此守信重诺,固然是好。妾只是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