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一次攻势后、堪堪断下球来,直接一脚全场长传精妙地吊到诸葛亮面前,尽管他最后的本能打门也很精妙,打门前还单刀晃过了门将。可直到进球之后,他依然没彻底回过神来,还在回味刚才那一脚如秋月行天、流行落地的精妙长传。
时值六月,诸葛亮回想这一切细节,依然额头冒汗,显然是大脑需要的散热有点不够,一边出神一边下意识疯狂摇着折扇给脑门散热,喟然长叹:
“我不过是适逢其会,领会了李师营造出来的绝佳条件,促成了将计就计而已——去年冬天,我们原本的计谋,就只是吓住袁绍,促成他觉得如今是长平之势,龟缩不敢出。
谁知,最后还能这样用,让他在龟缩久了之后,误以为龟缩也是中了我们的计,因而急切求变,反而又中了第二段计策。
将来袁绍要是回想起今日之状,也不知会是何等心境,同一个决策,竟然半年前真的是中计,但半年后幡然悔悟过来,竟又中了第二个计。只能说兵者诡道,时移则势异。
相持日久之后,曾经的中计状态化为最优选择,曾经的识破计策状态,却又转化为中计选项,否则,我又何从将计就计。经此一策,我受李师裨益着实良多,深感还要精进总结。
之前,我只是把用兵之正道总结到了自以为极致,可是对于用奇用间、利用人心,由军及政的阴谋,还有很多要学。”
诸葛亮的自我剖析非常诚恳,承认自己去年冬天写的《兵法.内外篇》只是对正兵之法的有力总结,其他方面还需要慢慢学。
谁让他才十九周岁呢。被李素拉来出仕、断断续续做官六年,诸葛亮已然超成长了许多。但正因他接受快,反而愈发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能力边界外面还接触了更多的东西。
毕竟,实打实参与军事谋划,尤其是野战,诸葛亮只有十五个月的实战资历,还是太短了——攻城战不能算,那是技术为主,兵法为辅,攻城战诸葛亮倒是四年前就接触过了,当时才十五周岁。
而且,诸葛亮通过李素的这一番实战教导总结,还学到了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以后要把“双边关系”嵌套到“多边关系”里来运筹。
这一点对于李素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他一辈子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因为他后世接受的外交教育,本来就是习惯在“多边框架解决双边问题”的思路下运行的。
君不见毛熊鹰酱在全球各处死磕,哪有直接就事论事用一个战场谈判这个战场本身的事务的?
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