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注:上一章有些书友还说九品中正制以德否才的问题,这个必须澄清,这并非中正制开始才有的新问题。察举制下本来就有孝廉科,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科,那不就是在考道德么。
在以道德作秀舞弊这点上,中正制没有比察举更坏,只是持平。察举是否败坏,关键要看察举什么科目。科目选得好察举制还是很有前途的。)
……
刘备对于人事政治的制度设计,原本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个人用人眼光很不错、看人很准很毒辣。
听李素这么一番剖析,他才意识到:袁绍那一套,一来确实可以吸引天下世家大族的人心,二来短时间内也确实看不出太多弊病。但最麻烦的就是从长期来看,会加速“门阀兼并”。
长远来看,几百家郡县级豪强,兼并成几十家全国性世家,看似为害的门阀数量变少了,烈度却变强了。
刘备当然不能学这种东西了,刘备是已经看到了光武帝刘秀以来,短短一百六十年,东汉就崩坏成什么样了。要是再加速和平年代的自然洗牌兼并,他就算得了天下,将来能长治久安多少时间?
刘秀维持一百六十年,他这么惨烈杀伐了一通,要是连一百六十年都不到,岂不是笑话。
绝对不能饮鸩止渴!
相比之下,对于袁绍为什么非要采纳九品官人法,刘备被李素一解释,也有了新的认识:
陈群这套制度,还有一点为袁绍量身定做的地方:那就是九品官人法会降低“选官地方保护”,降低袁绍内部的倾轧和外地人的不满。
原本举谁不举谁州牧郡守拍板说了算,但袁绍的治所在冀州邺城,冀州派肯定会越来越膨胀。
现在每个州郡本地官员都说了不算了,各州公推一批中正官,每个中正官负责哪个州的选才,是随机的,跟他原本的籍贯、履历不相关。
那样就可能出现“外州派系的中正官,来审核冀州的人才”的交叉现象,给了外地人一个使绊子拖后腿、不让冀州籍官员膨胀过快的机会。
而之前在阻止租庸调输法改革的时候,交通便利、靠近中枢的冀州系已经占了便宜了。在九品官人法上,所有世家大族都占便宜、但让外州的世家大族比冀州世家大族相对多占一点点便宜,刚好玩平衡。
“袁绍为了平衡他下属各派的怨气,也是让步不小啊。可惜这样妥协来的忠心,又有几分真呢?因为袁绍这样讨好就跟着袁绍干的,等到他失势的时候,也未必会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