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当这个首倡者,甚至还在首倡的情况下让刘备得到江山。刘备必须正当防卫,让别人做弑君或者废帝的事情。首次发明一种最高权力更替方法的政权,历史上都是不得好死的。
所以,后续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待天下有变!
只不过这一切,李素已经没有对历史的先知先觉可用了,他得开着“战场迷雾”跟别人公平斗智。换个别的低智商穿越者,或许会害怕这种彻底脱离历史轨道的推演,但他李某人何许人也?他还怕跟其他人公平斗智?!
……
晚宴就在这样双方都想试探的诡异氛围中开始了。酒菜都不怎么好,毕竟弘农挺穷的,吃喝都是段煨平时的标准。
大灾之年,普通的浊酒用包茅过滤一下,肉菜是一道獐子、一道傻狍子。皇帝还小,就算下面武官狩猎到猛兽,他也不爱吃。
这吃得还不如李素在成都侯府的时候呢。
李素抿了几口酒,氛围稍微坦诚了些,刘协主动问道:“李卿,今夜饮宴之间,不必拘束朝廷之礼,朕请卿直言诤谏——卿真心以为,大汉还能恢复昔日权威么?若要恢复,君谓计将安出?”
对于这种问题,李素其实觉得听得有点耳朵起茧了:皇帝怎么就不相信刘备和自己的绝对忠诚呢?就算这种忠诚的动机不是出于“为了忠于皇帝本身”,但哪怕是为了维护“殿兴有福”的自然法则,李素也不会明面上不忠于皇帝的。
所以,李素严肃地说:“陛下何故又问?我等皆勤王之臣,莫非还有私心?陛下为何始终畏首畏尾?陛下读过臣写的《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么?
如今天下已经重新平复,再次想要首乱天下者,必遭天谴!如若天意一时不明,权摄汉中王与臣自己,都笃信这些理论,臣等自然会亲自实施这个天谴。
《蔡李公问对》中,臣明言‘天谴不可被先作乱者应验、而导致后来者肆无忌惮’,因为只要先乱者被灭、天下归于统一,那就说明再战者依然是在使天下人由治入乱而非由乱继乱。所以张角、董卓、李傕都不算‘能让后来者不是首倡的那种首倡’。
陛下可以不相信臣的人品,但应该相信臣对自己道的信仰。此问便如同质疑伯阳、仲尼是否相信他们所宣扬的‘道’,唉……”
孔夫子身前,可以容忍别人怀疑他的人,但也不能容忍别人怀疑他的道。孔子求官,官可以打折,道不能打折,所行非道,那官不做也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