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不同于“转基因”,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是一个概念。绿洲实实在在地杵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加熠熠生辉。
“我看到他们虽说是种树了,但不是乔木,主要就是梭梭、骆驼刺等灌木和小灌木,还有种草,这个选择说明决策者很清醒,都是选用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
“改变环境可不是靠绿洲巨大的植被面积,前提是有水……”
“有道理,水的循环问题最重要的……”
各种口音的英语响起来,而负责与他们交流的,是一直驻扎在基地内同步跟踪研究的中科院袁院士。
袁院士对于他们直指治沙的核心早有准备。
都是行家,自然不会被表面上的现象糊弄了。
治沙的核心在于沙漠地下水。所谓沙者,水之少也。你看,中国古人的造字智慧里,就隐含着“水”与“沙”的辩证法。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抽取地下水造植被,通过强化植被固化光能,减少蒸发量,能达到一个水资源补充(降雨径流等)和蒸发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要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衡状态,沙漠也不至于成为沙漠了。
袁院士却是神采奕奕地道:“根据我们持续的水文跟踪研究,在嘉谷启动对这片沙漠的治理开发后,本地年降水量逐年增加,现在已经稳定在300毫米,如果将夜间的大雾折算,相当于年降水量达到800毫米,足足翻了八倍有余……”
“不可能。”有专家下意识地反驳道:“你们开发的绿洲才多大啊,也就三四百万亩吧,这么狭窄的一片空间,靠自身治沙改造,能改变气候?难道你们在沙漠上空盖了一个能锁住水汽的大棚?”
“是有降水天气系统经过吧。沙漠地区下雨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只不过大多时候水汽会畅通无阻地飘移过去,但偶尔也会被其他气流截阻而放慢飘移速度或停滞不前,从而以降雨形式倾泻到沙漠上。”有气象学家分析道。
袁院士打开随身携带的气象图,笑眯眯道:“还真不是,事实上,降水增加基本是本地水汽蒸腾的影响。”
“怎么可能?”
“难以置信!”
其他专家的眼睛都瞪圆了,袁院士则不紧不慢地道:“我们觉得,是与这片沙漠地区独特的地形和大气环流形势有直接关系,应该也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跟在后面的齐政闻言,差点笑出声来。
神特么的独特地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