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
这样多次搬倒转运的包粮,在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以及包装物的遗留,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了。
王昱业看着手里的数据,无奈道“运输也就算了,没想到加工方面的损失也不遑多让。”
齐政点点头,“不是谁都能像我们一样,既能引进最先进的加工生产线,仙茗大米也不需要精加工的。”
都说在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很多时候,行业的乱象背后,消费者也是推手。
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都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
而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损失粮食营养成分,又明显降低出品率。
这就导致出现了稻谷加工量和大米产量连年增加,但是稻谷出米率却逐年降低的怪状。
也就是说,生产的大米越多,加工损失的也就越大。
简单做个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当然,还有高端一点的浪费,即使是嘉谷也都避免不了。
“粮食加工副产物包括麸皮、稻壳、米糠等,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潜力很大。但即使是我们嘉谷,也都是将其作为禽畜饲料,而无法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充分的提取和利用。”齐政苦笑道。
“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岛国。他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高达100,对生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和米糠植酸钙等被提取物的综合利用,简直能吊打我们国家。”
这才是白白扔掉的巨大“金库”。
遗憾的是,即使齐政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避免。
一来是认识不足,二来国内的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急也急不来。
对于这一点,王昱业也无话可说。
落后就要被吊打。
包括运输和加工还好说,舍得投入和加强管理,总能降低损耗率;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不过关,你有钱也没用。
“还是要联合科研单位,围绕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链啊!”王昱业最终感慨道。
齐政无比赞同。
现在还好说,国内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