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展览,被改建成了一座名为“原子地窖(Atomkeller)”的博物馆。参与这座核反应堆建设的德国科学家中,也包括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理论科学家沃纳·海森堡,他最终被盟军于1945年俘获。
这座反应堆的‘心脏’由664枚铀立方体组成,每个边长5厘米,科斯教授持有的那一枚也是如此,它们被排布成吊灯状,彼此由航空缆线相连。反应堆核心由金属包覆的石墨壳包裹,并被置于一个由混凝土砌筑的水罐中,铀立方体构成的“吊灯”则被悬挂于重水中,以便调控核反应的进行。如今这座被盟军拆解损毁的B-VIII核反应堆的复原体,就陈列在海戈尔洛赫的原子地窖博物馆中。这些立方体网络的核心则是中子辐射源,随着中子轰击立方体中的铀235原子,这些原子便会随之分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三个中子,而这三个新生成的中子又会轰击另外三个原子……一生二、二生三,形成链式反应。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多达任何化学反应的数百万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反过来又可以将水转化为水蒸气,进而驱动涡轮、产生电能。
据说,这次实验是纳粹最后一次,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尝试制造能够自行维持运作的核反应堆,但当时核反应堆核心中的铀不够多,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为达到自行维持运行的核反应堆所需的临界质量,所需的铀立方体至少需为已有数量的1.5倍。虽然海戈尔洛赫的664个立方体还不够多,但当时在德国别处其实还有另外400个放射性立方体,由另一支研究团队所有。如果能把这些立方体加在一起,纳粹科学家就有了足够多的铀,至少能让位于海戈尔洛赫的核反应堆实现全面运转。
如果德国人当时能把资源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别由两支相互竞争的研究团队持有,他们也许真能建成一座运行正常的核反应堆,德国的核研究项目相互分散,且构成竞争关系;而在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将军的领导下,美国的曼哈顿项目则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这一点是德国和美国核研究项目之间最大的不同。
不过,当时阻止德国核试验成功的还有其它因素。就算另外400个立方体真的运到了海戈尔洛赫、放进了反应堆中,德国科学家还需要更多的重水,才能让反应堆正常运行,而早在1943年,盟军就炸毁了纳粹位于挪威维莫尔克水力发电厂内部的重水生产设施,挪威抵抗军后来又击沉了将电厂剩余的所有重水运往德国的货轮。至此,虽然德国是核物理的起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