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至于苏良自己。
有官家和满朝文武知晓百家学院是他的设想就足够了。
一些百姓忍不住议论起来。
“这些发明创造,虽不是价值连城,但若真拿出去售卖,也绝对能赚一大笔钱啊!”
“是啊!你没看到那两样扦插术和烧瓷术,一些江南的商人绝对愿意花万贯去购买,没想到百家学院竟然就这样公之于众了,真是惠民之善举啊!”
“百家学院,咱百姓自己的学院,以后我也要让我儿子去百家学院,学一门技术,同样也能光耀门楣。”
……
百姓们纷纷夸赞起了百家学院。
一直到天黑得透透的,百姓们才不依不舍地回了家。
……
翌日。
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下,来的人比昨日足足多了两倍。
令苏良、曹佾和沈括感到又哭又笑的是——
一些百姓得知百家学院赠他们《农艺工艺书》后,不愿不劳而获。
有百姓带来了一竹筐自家产的鸡蛋,有百姓抓来了自家养了一年多的老母鸡,有百姓织了数双布鞋,还有的绣了十余个荷包……
这些朴实的百姓,待人的逻辑非常简单。
你对我好,我也对伱好,我不会白拿你的东西。
总之。
送什么的都有,热情到,不要都不行。
在苏良的建议下,百家学院的夫子、学员们,勉为其难地收下了一些。
……
正月二十八日。
百姓的热情依旧,人越来越多。
不过在汴京城的影响依旧不算太大。
但凡缺少了书生士子参与的事情,往往因讨论的人数太少,而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一些影响。
毕竟,他们掌控着汴京民间的话语权。
黄昏时分,马车旁。
曹佾来到苏良的身边。
“景明,咱们这里虽甚是热闹,但在汴京城的影响还是不够大啊!会不会无人给咱们求情免了那六十杖啊?”
苏良微微摇头。
“你放心,官家关注着咱们两个呢,他若想给咱们台阶下,没有台阶,他也能造出台阶。”
曹佾还是有些不放心,又道:“要不我将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吸引过来,让他们也宣传一番咱百家学院的善举,做好事,倒赔钱,怎还能不留名?”
“你打算如何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